物流业进入“信息化整合期”
可以说,2009年是中国物流业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其表现为,中国物流业总体增长趋缓以及必将要发生的结构深度调整。”赛迪顾问开发区咨询中心总经理王文博近日说。
“从宏观上看,发展增速的放缓是金融危机对物流业影响的直接表现;从微观上看,是上游制造业产量削减带来物流需求下降,特别是进出口的无力,造成了物流业陷入一种几近‘停滞’的状态。”王文博说。
据了解,目前物流企业平均毛利率由2002年的30%降低到10%以下,其中,仓储企业只有3%—5%,运输企业只有2%—3%。
8月28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表示:“在经过低谷后,中国的物流产业,在2009年下半年和未来一年内,在规模上会逐步回升,但从长远来看,物流业的发展并不是靠规模取胜,所以物流产业今后将会朝着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其服务的专业化也会越来越深入。”
构建“大物流”
“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89万亿元,每1个单位的GDP需要3个单位的物流量来支撑;同样,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物流业每增加6.06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服务业增加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戴定一副会长用一组数据表明,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运作模式粗放,运行效率低下,还不能适应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博科资讯总裁顾问、资深物流专家王颐中谈到,尽管我国物流业这几年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
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王颐中说,“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物流企业“小、散、差、弱”,专业化的供应服务能力不强;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衔接配套能力差;部门分割、地方封锁、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了障碍。
“而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阻碍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戴定一认为,要大幅降低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来带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构建起全社会的“大物流”系统。
据了解,国家推动的物流监管信息化已成为驱动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将物流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工程。
信息化进入整合期
“目前,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正进入信息和资源整合周期。”戴定一认为,我国物流信息化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基础性研究和建设后,已经进入一个以整合为目标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单点应用将会整合成一个体系,来追求整体效应,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实,物流业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继原材料、劳动力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谁掌握了物流,谁就掌握了市场。历史事实也证明,各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第一支柱产业群“生产”和第二支柱产业群“消费”外,“物流”也自然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群。大力发展物流,是21世纪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获得第三利润的需要。
“但资本对进入物流行业目前还持有谨慎的态度。”王颐中分析说,由于典型的“过度市场化”,物流行业现在还难以形成行业联盟,建立物流信用体系。而恶性竞争,利润低等因素,是整个行业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质。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影响巨大,但是也应看到,危机与机遇并存。”王颐中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整体来说,正好带来一个结构调整、服务升级和企业重新洗牌的机会。因此,中国物流企业应该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在逆境中求生存,谋求更好的发展。